本篇文章内容由[中国幕墙网ALwindoor.com]编辑部整理发布:
质量管理,是通过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实现质量目标的过程。质量管理自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经历了质量检验、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直到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管理体系的概念,逐步形成现今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
1、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之前,产品质量依靠操作者的技艺和经验来保证,工业革命后,机器工业生产逐步取代了手工作坊式的生产,质量管理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一些工厂中开始设立专职、独立的检验部门,检验活动与制定标准、生产制造等其他职能分离,只专职负责按照标准检验产品质量,反馈质量信息。质量检验阶段的开始,是现代意义上的质量管理概念的诞生。
尽管如此,这个阶段的检验属于“事后检验”,无法在生产过程中完全起预防、控制的作用,而且要求对成品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对经济与技术有相当大的考验。
2、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20世纪2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概率和数理统计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逐步出现了“质量控制图”、抽样检验法等质量管理新思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先后制定了《质量管理指南》、《数据分析用控制图法》和《工序控制图法》,并要求军工产品承制厂商普遍实行这些统计质量控制方法。这些理论和实践的进步标志着质量管理开始进入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统计质量管理把以前质量管理中的“事后把关”变成事先控制、预防为主、防检结合,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将事后检验变为事前控制的方法,使质量管理的职能由专职检验人员转移到专业的质量控制工程师来承担,质量观念也从事后检验改变为预测质量事故的发生并事先加以预防。
但在这个阶段过分强调了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忽视了组织的整体管理工作,并且由于数理统计方法理论比较深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理统计方法的普及和推广。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0世纪60年代后,人们对产品质量及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加上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传统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已不能满足质量管理的要求,只有将影响质量的所有因素全部纳入质量管理并系统协调的运作,才能确保产品的质量。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形势的推动下,形成了全面质量的思想,全面质量理论应运而生。
1961年,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的著作《全面质量控制》中提出了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种有效的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应用的成功案例,使得各国纷纷引进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尤其日本在理解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时,认为从上层管理人员到全体职工,从设计制造、销售采购、财务到人力资源等职能部门都是质量管理的参与者。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诞生是质量管理发展历史中的里程碑,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的应用,它的思想、原理和方法对各国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指导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在总结各国全面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1987年发布了ISO9000质量体系系列标准,从此,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