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内容由[中国幕墙网ALwindoor.com]编辑部整理发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楼(原建筑工程部)
所处位置: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
建成时间:1954年
设计师:龚德顺
占地面积:占地十公顷,建筑面积3.774万平方米,7层砖混结构。
所获荣誉:被列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作为“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首批入选项目的建设部办公楼,始建于1954年,1955年正式投入使用至今,是三里河地区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曾在中国建筑界产生过广泛影响,是共和国建设事业发展历程的见证者。
建设部办公楼由建筑设计名家龚德顺(曾任建工总局副总工程师)设计,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各部委办公区选址确定在西二环外月坛片区,同时规划了中央机关办公区和职工住宅小区,与50年代的著名的四部一会办公群楼(著名设计大师张开济主持设计)几乎是同时设计和建设的。
大楼占地十公顷,建筑面积3.774万平方米,7层砖混结构。如此高度的建筑采用砖混结构,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一种技术革新。
设计手稿
建筑,作为各种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场所,科学发展成就的重要载体,是最客观、最直观的历史见证者。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经说过:“历史建筑保留的是一种历史空间。由于这空间犹存,历史就变得不容置疑。徜徉其间,历史好像忽然被有血有肉地放大了。过往的生活形态仿佛随时都能被召唤回来。那些在史书中空洞的叙述,到了这里便全都神奇又丰盛地复活,甚至连昔日的精神也能实实在在地触摸到呢”
办公大楼临街从红线后退,形成一个小广场,远观全貌更显得建筑的宏伟壮观。建筑设计体现了当时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提倡建筑风格节简适用的风格,以平屋顶造型为主,室内空间,宽敞明亮大气,内部净高较高,与宏伟的建筑相比,窗洞口并不大,墙体较厚,节能效果明显,冬暖夏凉。总体造型简单明快,南北两个配楼,用二楼的走廊连接,主配楼尺度恰当,既气势雄伟,又经济适用。
灵动
通道连接既有前厅的过度空间,又通过梁柱体现了厚重庄严和大气。琉璃瓦的装饰,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传承,又通过雕花石刻,显得灵动富有生机。通道和下面的门洞拓展了总体的宽度,增添了庄重的气魄。
设计感
底层的窗套呈半圆拱券,表现出雄浑稳固、刚劲有力的视觉效果。标准层的窗下坎墙嵌以简洁纹饰起到丰富立面的美学效果。
细节
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时,充分考虑了中国建筑传统元素,结合各地民居风格,以及石建筑、装饰纹样等,最终呈现了既有历史文化传承,同时还兼顾了多样性,体现出了民族特征,如用了大量的挑檐、瓦当、门廊、石柱、石阶等细部巧妙构思。
精致
整座大楼分布在各个位置的花纹装饰,处处用心巧妙精致,给整个大楼增加了艺术美感。
经典
整座大楼繁简得当,庄重大方,古朴雄伟,历经几十年的考验,至今仍经久耐看。在近代建筑史上可以说是一项成功的设计杰作。
与有着厚重历史的古代建筑相比,建设部办公楼与我们的工作生活距离更近,凝聚了几代建设者的人生记忆。一代代曾在这座大楼工作过的人员,虽然历经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变迁,但每当看见它们,就让人感到无比亲切和熟悉。同时,它又是构成一个城市历史记忆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座城的历史和传承。
与经典的外观相比,大楼的内部空间同样可圈可点。不论是走廊还是室内办公空间,都彰显宽敞明亮大气。为了节约能源,设计的墙体较厚,与现代化的办公大楼相比,窗墙比(词条“窗墙比”由行业大百科提供)适度,既能满足采光要求,又达到了保温效果,在里面办公的人,都能体会到冬暖夏凉的舒适感。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标准定额司韩爱兴副司长回忆,主楼的配楼是分开几次建设和改建的。第一次,只建了主楼六层楼,后来建了南北配楼四层,再后来发现主楼不够高,又加建了主楼第七层,主楼加建后又发现配楼不够高,最后又加建了南北配楼第五层。最后才形成目前这个主楼加配楼的建筑群格局。
每到秋季,办公楼前的两棵银杏树都会带来华丽色彩,吸引办公人员和附近小区居民赏景留影,映衬着庄重高雅的办公楼更显生机和活力。
建设部办公楼是北京现代行政办公建筑的代表和缩影,历经近七十年的风雨,依然雄伟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