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齐备,自有业务架构基本成型。
目前公司共拥有各类
胶粘剂产能1.8万吨,其中
有机硅胶和
聚氨酯胶各约0.8万吨,环氧、厌氧、
丙烯酸酯等共0.2万吨左右。常州项目投产后,拥有
太阳能光伏背板产能1200万平方米。
2012年,公司胶粘剂和背板销量分别达到1.4万吨和175万平方米。目前,公司认为产能建设已经齐备,业务架构基本成型,短期内暂不计划通过自建产能的方式扩大规模。近年增长预期主要依靠下游结构的优化、产销量的提高以及产品线持续向高附加值的升级。
高铁
光伏浮华褪去,公司持续优化下游。
目前公司胶粘剂产品主要针对汽车、电子领域。随着高铁和
太阳能产业增速的下行,公司之前针对相关市场开发的胶粘剂受到一定冲击。尤其是
聚氨酯胶粘剂受到压力较大。2011、12年向高铁的销售基本停止,2012年产销1400吨左右,产能利用率约18%。
2011年以来,公司开始着手优化下游:一方面,立足于售后车用市场(目前公司主力市场在货车和商用车的维修市场),积极开拓神龙、一汽、东风等车辆制造市场;另一方面,积极谋求进入高端建筑用胶(如
幕墙、
中空玻璃)等新市场(公司在建筑用胶市场2012年销售收入在百万级别,2013年力争5000万),尝试下游的多元化。
胶粘剂行业进入竞争升级阶段,倚销售优势谋研发升级胶粘剂行业细分繁复,除汉高等国际巨头能够做到全产业链通吃外,多数国内企业主要在已构建优势的细分子行业经营,国内公司的直面竞争较少,行业盈利水平较高。但近几年来(2011年开始迹象较为明显),随着需求增速的波动和国内企业的规模成长,部分行业龙头开始谋求下游结构多元化。如硅宝科技
开始从建筑用胶向汽车、电子发展,而公司亦逐步涉足硅宝科技的传统优势领域——建筑用胶。我们判断胶粘剂行业正在逐渐由平行共荣向竞争升级的阶段过渡,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竞争、整合将加剧,龙头企业巨头化的趋势亦将趋于明显。
公司在胶粘剂领域的传统优势是雄厚的销售实力,渠道积淀深厚,并培育有几个千万元级的大销售商。面对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迹象,公司一方面持续强化销售实力,另一方面在上海等地建立基地,组建高质量的研发队伍(去年管理费用的上升即与此有关),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背板膜:市场空间巨大,快速增长之余不忘财务稳健。
目前,公司在常州基地的背板膜
生产线已全部建成,产能达到1200万平方米。光伏行业景气的下滑使下游企业对成本的敏感度不断提升,公司的背膜凭借价格优势实现进口替代,需求空间巨大。2012年上半年公司背膜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而全年即实现了5794万元,增速十分迅猛。在享受需求高涨的同时,公司也不忘财务稳健,适度控制销售以确保帐款的安全性。同时,公司还在积极开发自产的背膜用胶粘剂,正在进行评估,如果能够使用于背膜生产线,能够显着降低背膜的生产成本。
4月份需求旺盛,业绩可望环比逐季改善。
1季度由于春节等因素,公司产能并未开满。4月份以来,需求恢复较好,订单旺盛,公司部分装置加班生产以满足需求。同时,国内外经济又缓慢复苏迹象,公司新产品开发和下游开发亦可能有所突破。我们认为公司的业绩有望环比逐季改善,全年业绩当优于一季度年化的水准。
增长稳健,估值有优势,建议“增持”。
我们认为,公司所处的胶粘剂行业未来增长较快、盈利空间丰厚,而公司在行业内的优势地位已经确立并稳固,随着下游优化和背板膜的放量,有望实现稳健增长,并存在超预期可能。暂估公司2013-15年每股收益0.85、1.01和1.18元,目前估值在17倍左右,有一定优势并存在超预期可能,建议“增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