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场和现状
建筑幕墙始于20世纪初,当时只用于建筑的局部,且规模较小。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
玻璃幕墙的重大技术问题逐渐得到解决,玻璃幕墙开始大规模使用于建筑外围护结构。70年代以来,
硅酮结构
密封胶的质量有了突破性提高,用胶缝固定安装玻璃的技术应用于玻璃幕墙,促使了
隐框玻璃幕墙突飞猛进的发展。80年代玻璃生产工艺和二次加工工艺有了很大进步,进一步推动了玻璃幕墙的应用,点支式幕墙、
热通道幕墙、
光电幕墙、单层索网玻璃幕墙新式幕墙不断涌现。幕墙发展至今天,幕墙面除了玻璃外,还采用
铝板、
不锈钢板、搪
瓷板、花岗
石板及其他人造
板材。它标志着
建筑装饰饰面板施工技术的一次飞跃,使建筑外装饰饰面板施工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用幕墙形式进行建筑外装饰饰面板的安装,使各种建筑饰面板可在任何建筑、任何高度、任何部位、任何构造形式的
高层建筑上使用,这样就打破了高层建筑不能使用某些饰面板进行外墙装饰的限制。幕墙已成为现代建筑的标志。
我国建筑
幕墙工业从1978年开始起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的高速发展,至21世纪初,已成为世界第一幕墙生产大国和世界第一幕墙使用大国。2002年我国使用了约800万㎡幕墙(不含玻璃
采光顶、
金属屋面、墙面石材及金属板装饰),当年使用量约占世界总使用量1300万㎡的2/3左右。到2002年底,我国共约安装使用了5000万㎡幕墙(不含窗墙、
玻璃采光顶、金属屋面、墙面石材及
金属板幕墙),占世界总量9300万㎡的一半左右。我国
幕墙企业已能为各种不同建筑提供所需各种类型的幕墙。国内企业在国内市场份额中占有80%~85%,境外公司(含港、台各公司)占有不到20%份额。
北京市最早的代表性幕墙是长城饭店和复兴门的中国银行,到90年代初期开始有规模的幕墙工程出现,根据粗略估计,到1998年左右,玻璃幕墙每年有200万㎡的工程量。到2000年,北京市建成的玻璃幕墙累计约1000万㎡。90%的幕墙工程由外地专业公司完成,极少量的工程由境外公司(德国、美国、香港、新加坡等)承包,国内配合加工和安装。
2000年至今,随着北京市房地产的高速发展,建筑幕墙产量也直线上升,几年的平均产量到280万㎡左右,而且大量新技术被采用。行业内认为,国际上有的幕墙新形式、新技术、
新材料在国内肯定可以找到,而且单体项目量和市场总量均大于国外任何国家。
根据2004年新版的《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2003),建筑幕墙大致分为:
构件式幕墙:明框幕墙、隐框幕墙、半隐框幕墙;
石材幕墙、金属板幕墙、
人造板幕墙;
单元式幕墙:单元式、
半单元式幕墙;
点支式幕墙:
钢结构点支式、张拉索点支式;
双层幕墙:
节能幕墙、呼吸幕墙、空气幕墙等;
其它幕墙:
生态幕墙、绿色幕墙、智能幕墙、光电幕墙、
水幕墙、活动幕墙、仿生幕墙、气囊幕墙、纯玻璃结构幕墙等等。
北京自1995年开始出现点式幕墙,1997年开始索结构幕墙,2000年以来北京的旺坐大厦、新源大厦等工程采用的双层幕墙无论是技术还是规模,在世界上也是前沿的。在施的新保利大厦的悬挂网索幕墙、奥运游泳场馆“水立方”全部外墙的结构膜技术等更是国际上鲜有的幕墙构造。
2.问题
2.1 法律、法规及行政规范性文件滞后:
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的建筑幕墙实际上是在缺少相应的规范、标准及行政性措施的情况下完成的。
相应的国家和行业的
技术标准化工作是随着建筑幕墙市场和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制定和完善的。1996年颁布了《建筑幕墙》(JG3035—1996),《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1996),2001年颁布了《
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33—2001)。这就意味着,1996年之前至少有500万㎡的幕墙是在缺少标准和规范的情况下完成的。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