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内容由[中国幕墙网ALwindoor.com]编辑部整理发布:
世道好轮回,时隔13年,蓝光似乎又回到了“辟谣周期”。
视线回拉至2008年,一条“成都本土最大开发商蓝光集团可能面临破产”的消息在网上留言。不过该传言很快被蓝光戳破了,华西都市报的头版上刊登了蓝光的严正声明,核心归结为六个大字:
我们没有破产!
2008年华西都市报版面截图
彼时,在汶川大地震及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下,整个成都楼市的日子都不好过。
而刚在2006-2007年疯狂扩张了一轮的蓝光,不仅遇到地震后的降价潮、退房潮,还面临因激进的拿地策略导致资金链陷入险境的传言。
在成都街头走一走,能看见蓝光“骨折价”售卖新盘的广告。
这也是蓝光第一次被“破产”的流言包围,但随着包下报纸头条版面辟谣,以及多方联合施救,蓝光熬过危机。
一路披荆斩棘扛到了2009-2010年楼市反弹,蓝光彻底复活,并在2011年迎来爆发,那一年,蓝光14盘齐开,2.75亿元资金挺进长三角拿地。
此后多年,顺风顺水,从西南到全国,从“四川蓝光”到“中国蓝光”,从高层到别墅,甚至文旅,从百亿做到千亿……
但福祸相依,秉承“快”字诀的蓝光,实现了千亿目标,然而疯狂扩张的“后遗症”也开始逐渐显现。
13年一轮回,如今蓝光似乎又要努力渡过难关了。
近日,有自媒体发文称,融创正与蓝光洽谈部分收购事宜。
网络截图
谣言不止,但这一次,蓝光没有以包下报纸头版方式辟谣,而是直接回应:
严重夸大,不实。
并顺带表明公司经营正常,销售持续向好,一季度销售回款创历史新高,整体经营稳健。
01、蓝朋友变“难朋友”
不过有意思的是,与“历史新高”同步的,是利润下滑、负债高企、大规模裁员、出售物业回笼资金“自救”等负面消息频出。
4月12日,蓝光发展发布2020年年报。年报显示,企业实现净利润36.76亿元,同比下降11.6%;实现归母净利润33.02亿元,同比下降4.5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9.97亿元,同比下降10.7%。
2020年蓝光发展的盈利能力,用“惨淡”二字来形容,并不为过,核心盈利指标均呈现下滑态势。
蓝光发展2020年度业绩快报
盈利能力下滑的同时,蓝光发展的经营获现能力也出现恶化。
2017-2020年,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75.54亿元、4.62亿元、38.33亿元和-61.27亿元。
跻身千亿新兵阵营的蓝光发展,显然有点后劲不足。
公开数据显示,近三年来,蓝光发展的权益销售金额占比分别为73.53%、70.46%及68.63%,下滑明显,低于百强房企平均水平。
蓝朋友,正在变成“难朋友”。
02、“失守”成都大本营
蓝光业绩增速下滑,一部分原因在于大本营成都市场同比大幅锐减,严重拖了后腿。
财报显示,2020年蓝光成都区域销售金额153.92亿元,同比下滑18.67%。
另外,根据易居发布的成都房企销售排名显示,2020年,蓝光连成都的前十名都排不进去。
克尔瑞数据
在扎根发家的成都本土市场,蓝光的“存在感”似乎越来越低。
事实上,从2018年开始,蓝光就开始逐步削减在成都地区的投资力度,近年来的土储布局明显“下沉”至三四线城市,并且这些新增土地大多价格 " 高昂 ",其中不乏“地王”身影。
2020年以来,蓝光发展拿地溢价率TOP15地块
反观成都,则平平无奇。波澜不惊的局面中甚至透露出一丝寂寥。
成都市场在售住宅项目寥寥无几,蓝光最近两年新开的住宅项目不超过5个。今年3月份新推的蓝光未来项目,含精装单价约2.2万-2.7万/㎡,目前还剩大量房源在售。
透明房产网数据
此前大肆渲染的蓝光文旅产业同样困难重重,位于都江堰的“水果侠星球”项目,仍处于暂停营业状态,多个规划中的项目都未完整落地。
显然,失守成都“大本营”的蓝光,也错失了近几年成都的房地产发展红利。2020年大成都土地出让金约1400亿元,减去商业、远郊用地,一二圈层核心区的住宅用地,根本不够分。
生于成都却“看空”成都的蓝光,属于“赔了夫人又折兵”,如果当初能重仓成都,何至于此?
业内普遍认为,这个局面的产生,一方面源于蓝光自己经营战略的失误,另一方面则与其高管团队频繁流失有关。
最年轻的“房二代”接班,蓝光曾经的“二把手”张巧龙、副总裁王万峰、人力“一把手”孟宏伟相继提出了离职。核心团队的频繁异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战略的落地。
只能说,外因+内因,共同影响了蓝光的命运。
03、踩入红线“危险区”
战略失衡下的快速扩张,步子迈得太快,当融资出现问题后,不得不寻求“接盘侠”,或者“卖子求生”。
为了“活下去”,蓝光将自己旗下的物业上市公司蓝光嘉宝服务64.62%的股份,转让给碧桂园旗下的碧桂园物业香港,交易对价48.46亿元。
这场“大鱼吃大鱼”的交易是物业领域迄今为最大的一次收购,堪称史诗级别。
着急卖资变现,可见蓝光有多缺钱。
但为什么急着回流资金?
上述提及的业绩增速下滑只是一部分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三道红线”压顶。
截至2020年末,蓝光发展总资产2582.64亿元,总负债2118.68亿元,净资产463.96亿元,资产负债率82.04%。
根据央行和住建部发布的限制开发商融资的三道红线,其中包括了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
显而易见,蓝光已经迈入了红线危险区,这无疑掐住了蓝光融资的咽喉。
要借钱,先还债。所以,在这个时候有地产界的并购大佬来敲门(词条“门”由行业大百科提供)并不意外。
只是剧情到底怎么走,还是未知数。
写在最后
蓝光一路走来,花了30余年,很不容易。
1993年,杨铿的“蓝光大厦”正式开工,立于春熙路上一片高楼新瓦之间。随后,蓝光在四川越做越大,一度被公认为成都“一哥”。
如今“一哥”的地位早已不保,反而如同彰泰,福晟一般,陷入“一哥魔咒”,未来是保规模还是降杠杆,对于蓝光而言,无疑仍是一道选择题。
“一哥”难当,但这些“一哥”的经历也给房企提了个醒:产品力、服务力才是房企的立根之本,盲目狂奔之后,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