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内容由[中国幕墙网]编辑部整理发布:
作者简介:
陆露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设计二院 高级项目主管
单位简介: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TJAD成立于1958年,依托同济大学的深厚底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累和进取,TJAD拥有了深厚的工程设计实例和强大的技术咨询能力。业务范围涉及建筑行业、公路行业、市政行业、风景园林、环境污染防治、文物保护等领域的咨询、工程设计、项目管理及岩土工程、地质勘探等,是国内资质涵盖面最广的设计咨询集团公司之一。工作经历及主要业绩:
自2002年毕业至今,就职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设计二院,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前后参与完成杭州市民中心、上海网球俱乐部二期 (2008年度上海市优秀建筑设计(住宅小区类)一等奖)上海国际汽车博物馆(2007年度上海市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2009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009年获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2010上海世博会法国馆(2011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设计奖一等奖)、上海中心、香港新世界大厦(K11购物艺术馆)装修工程(2015年度上海市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绿地·中央广场田林河滨总部科研基地(2015年度上海市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等项目。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设计二院 高级项目主管 陆露
时代背景:
项目所在地-淮海中路,源于1900年代法租界的扩张,曾名“霞飞路”,建成之初周边多为花园洋房高端公寓的高档住宅区,后随社会变革,俄侨贵族迁入,迅速形成繁华高贵、富有法兰西风情的商业街,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商业建筑大规模发展,历经1个世纪,至今仍堪称上海的“时尚之源”。本世纪初,随着城市更新的步伐,淮海中路开始进行街区经典建筑的保护性开发,石库门里弄改建项目“新天地”一举成名,带动整个街区的商业建筑展开了一轮改建升级热潮。加之近年来,通讯、物流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生活观念日新月异,每一个传统商业公司都在深刻思考生存和发展之道,正是顺应这种潮流,香港新世界集团决定对上海新世界大厦的商业群房进行更新改建,并且交由旗下新的商业公司k11进行管理和经营,设计之初,便引入了“艺术、人文、自然”的品牌核心价值理念。
设计理念:
围绕K11品牌核心价值理念——“艺术、人文、自然”,将艺术欣赏、人文体验、自然环保完美结合,充分融于建筑语汇中。将K11购物艺术中心塑造成一段充满想象力的奇妙旅程,通过各个公共空间的艺术展示和中心庭院的森林、瀑布、水面等意向空间, 提供富有艺术、人文和自然的购物休闲环境,让购物成为一种多感观多元次的体验,创建和谐商业的新形态,在观念上远远超越其他传统、普通商业项目,为优质都市生活做出新提案。
设计挑战:
既有建筑的改建设计最大的挑战在于各方协调,一方面要考虑对淮海中路建筑风貌的尊重和原有大厦主体的保护,另一方面k11则期望新颖的造型和完美的空间享受,设计需要在不突破原大厦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主体框架的前提下,既要改善建筑空间的使用效率和品质,又要满足当时实行的消防节能等现行规范,甚至还要考虑改建施工时不影响办公大厦的正常使用。另外,一系列新造型的设计、新材料(词条“新材料”由行业大百科提供)、新技术的运用也充满挑战,自由形态的透明玻璃天棚为了在有限的高度和面积条件下达到最大的透光效果,所有框架和每个节点都单独计算、设计和定制;亚洲最大高度的中庭(词条“中庭”由行业大百科提供)室外水幕,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风力和温控系统可以自动调节或关闭水流,实现完全自动运转,;绿植的选用和搭配使得大面积的垂直绿化墙在不同季节气候条件下均可生机盎然。
改建策略之一:功能改建
大厦裙房整体的基本功能未做大的调整,将原随机散布的商业业态分布进行梳理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大厦地下三层结合设计理念独辟为艺术收藏展示馆(改建时相关规范规定地下三层不可用作商业功能),地下一层加建透明玻璃顶,三层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设计为都市农庄,原屋顶停车场改为屋顶花园,恰恰是这些表面上看来动作不大的局部功能调整,串起了整个项目建筑空间改建的脉络和体系。
改建策略之二:空间重组
原大厦在淮海路一侧退让出圆形内院,在寸土寸金的淮海中路赢得了难得的城市公共开放共享空间,相比其他超高层综合体建筑在空间塑造上具有一定的特点,但由于受当时设计思路和条件所限,露天的下沉内院和整体过于深凹的垂直交通使得大厦商业空间舒适度和商业聚集度不高,尤其是地下商业空间,由于缺乏易识别的垂直交通对自然气候的适应性较差,长期经营清淡。为改善种种不足,设计通过自下而上、由外而内的立体空间打造,提供多元化的商业空间体验,并将k11核心价值理念“艺术、人文、自然”渗透至建筑每一处空间。设计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下空间整合:
原大厦地下一层设下沉式庭院,与地下二层以钢筋混凝土楼板分隔,地下二层与地下一层的商业空间完全割裂,导致地下二层空间近乎失去商业价值,加之地下一层可达性和舒适度均不理想,长期低租金运营,地下三层在改建前已长期空置。本次改建设计,在原下沉庭院上方加设一个自由形态的玻璃天棚,打通庭院下方地下二层和地下一层间楼板,形成两层通高的共享空间,将地下一层和二层整合为完整的商业空间,并通过玻璃天棚与地上环绕内庭院的商业环境共享;原本地下三层与地下二层相通的中庭则以透光不透影的玻璃楼板封闭,将地下三层作为独立的高尚艺术展示区与喧闹的商业空间隔离开来。白天自由形态的玻璃天棚为地下中庭与活动场所引入自然光线,并透过玻璃楼板,一直照射到地下三层的展厅;夜晚,地下空间的室内人工照明则反过来透过玻璃天窗漫射出灯光,甚至不用进入建筑,沿街便可感受熠熠生辉的商业气息,引人入胜。
2.地上空间整合:
地上商业空间设计延续了地下空间设计的手法,利用中心庭院将原松散无序的各层商业空间组织得生动而有序。中心庭院是整个项目改建设计中的精华所在,原大厦的冰冷石材柱式围绕的环形内院被设计成一片面向市民的繁茂绿洲。自然元素在此着重体现,生机盎然的绿植、飞淌的瀑布、可视化背景音乐和艺术品展示平台营造出自然清新的环境;设计结合安全疏散要求沿中心庭院布置公共环廊,提供驻足欣赏优美庭院的位置,加强公共空间与庭院的对话关系;位于三层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都市农庄与原屋顶停车场改建成的屋顶花园一同将环形庭院垂直向的自然艺术气息向建筑空间深处水平向延伸,屋顶花园更是在高层林立的商业街辟出珍贵的室外活动空间,且与内部时尚餐厅利用垂直电梯连通,方便举行各种时尚活动……地上垂直交通体系则由建筑内部移至外庭院,沿扶梯和观光电梯上下的人流与静态的庭院环境布置形成看与被看的互动情境。项目通过项目的建筑空间整合形成具有自身丰富特质的场所,吸引繁忙拥挤的商业街上的都市人在此驻足、欣赏、进入、放松身心……
3. 艺术展示与公共空间相互渗透
项目艺术展示空间的设计是全方位的,多感官的。室外空间一方面在内院水平绿化中穿插艺术展示,巨型蝴蝶陈列在挑出立面的 “展台”上,极富情景舞台效果,一方面在屋顶花园结合精心设计的绿化环境布置自然情趣的艺术雕塑,搭配庭院播放的流水鸟鸣音乐,自然与艺术共同升华,视觉与听觉双重体验;室内则不惜在各公共交通节点适当放大空间,布置当代人文艺术展示,并在地下三层专门设置艺术品收藏展厅,定期举办当代人文艺术展览;建筑三层半室外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被设计为都市农庄,布置微型园地,可供人们认领种植果蔬,将自然、环保、绿色的生活理念融入行为艺术。有机融入建筑空间的艺术体验,大大提升了人流聚集度,艺术与商业行为相得益彰。
4.交通流线的重组
原大厦商业裙房上下各层的自动扶梯位于建筑内部深处,容易被淮海路甚至到达内庭的人流所忽视,占用了过大的平面空间又割裂了完整的商业空间,造成平面使用效率低下。改建设计将建筑中部的二至四层的自动扶梯移至内院院外壁,清晰明确的引导各层商业人流组织,并为项目交通空间与艺术展示结合争取到完整而有效的商业使用空间。
原大厦地下商业空间靠入口两侧的室外楼梯到达,识别性和舒适度欠佳,本次改建将地下空间分散布置的自动扶梯系统配合中庭空间的结构改建重新集中步置,并将地下商业空间出入口直接设置在庭院视觉焦点--玻璃天棚下方,将人流更便捷的吸引至内部商业空间。改建同时梳理了入口两侧的疏散楼梯,将各层原本错动的疏散楼梯调整在同一个位置,利于消防疏散的引导和组织,同时将主入口地面空间释放。
改建策略之三:建筑造型和立面设计
原大厦整体设计风格考虑融入淮海中路的建筑风貌,倾向于Art Deco风格,整体造型硬朗挺拔,不失为一座优秀的超高层建筑(词条“超高层建筑”由行业大百科提供),但裙房也由于过多考虑建筑符号的表现,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装饰柱,影响了建筑使用功能和商业建筑的气息。内庭院外墙面石材过多,冰冷的石材钢构材料缺乏人文关怀,环境辐射影响大;中庭空间大而空,缺少必要的水平及垂直交通系统,反而造成空间使用不便;经典的三段式风格背后存在诸多非人性化的设计…
本次商业裙房立面造型改建,尽量延续原有建筑的比利尺度及硬装部分的材料,在真正变化的部分,主张采用纯自然的元素,保证改建工作是少数量、高质量的,减少资源的浪费,杜绝破坏性改建。设计在保存现有立面主体框架的基础上,移除了部分的立面装饰构造柱和横向装饰线条,商业界面得到最大化的开放。淮海路传统Art Deco风格也在橱窗细部的精巧组合和材料上得以延续,建筑色彩与大厦及周边环境协调共生。主入口加设玻璃连接体,适度的界定街道与庭院空间,K11标志在夜晚成为最亮眼的元素,加强商业建筑的识别性。
绿色节能设计:
项目设计之初制定了双重建筑绿色节能目标:满足国内建筑节能规范要求和国际LEED金奖目标。项目着重从建筑节能材料选用、室内外种植墙、自然光利用等方面入手,在设计、施工、维护运行等各阶段控制设计和施工质量。 通过建筑材料(词条“建筑材料”由行业大百科提供)、构造设计、施工管理和使用维护管理等方面实现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目标,设计通过上海相关部门节能设计审查,并在2013年6月获得国际认可的绿色建筑体系LEED认证金奖。与此同时,高性能的节能设施与绿色环保的建筑环境、室内外绿色植物墙、自然采光中庭、水幕和屋顶花园等设计也极大提高了大厦的使用品质及舒适度。
具体措施包括:
1. 采用近2000㎡的垂直绿化外墙,替代原单一的石材外墙,降低外墙传热系数和热辐射。
2. 将原裙房屋面硬质铺地停车场改建为屋面绿化庭院,增强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
3. 透明幕墙采用断热型铝合金型材,玻璃采用中空LOW-E钢化玻璃(词条“钢化玻璃”由行业大百科提供)。
4. 其他墙身材料选择低反射材料,避免光污染。
5. 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中庭自由形式的采光玻璃顶将自然光直接引入地下一、二层,再穿过透明的玻璃楼板一直照射到地下三层的艺术画廊。
6. 中庭观光电梯外侧水幕改善建筑环境微气候,且根据风力和温度控制器会在不同的天气情况下自动调节和关闭水流。
7. 三层都市农庄和室内绿植墙增加公共空间的舒适度和空气质量。
8.建筑保温(词条“建筑保温”由行业大百科提供)材科与构造按照LEED金奖标准设计,各部分外围护传热系数均优于国家及上海市相关节能设计标准要求。
综述:
本次改建实现了利用建筑空间形成全方位、全过程乃至全感官的多元化商业场所体验,营造了优越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双重属性空间,激发人们对高端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共鸣,与K11作为国际化高端生活方式品牌营运商的定位完美契合,并最终对商业消费心理产生一体化而微妙的互动作用。项目良好的体验和独特的魅力促使其获得大众良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成伊始便成为大众追随的时尚舞台,并由于其高屋建瓴的战略定位、卓越的设计理念与和谐共生的建筑形态,对周边的建筑形态和商业业态贡献良多,提升淮海中路、上海地区乃至世界范围的商业建筑设计理念。
(部分资料由柯凯建筑设计顾问(上海)有限公司提供;部分照片由张嗣烨、A.Du、吴骏、Charlie Xia拍摄)
附: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香港新世界大厦装修工程(K11购物艺术中心)
项目地点:上海市淮海中路300号
建设单位:新世界淮海物业发展有限公司
国内设计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国外合作设计单位:柯凯建筑设计顾问(上海)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10年~2012年
建成时间:2013年
建筑面积:37522平方米
曾获奖项:2013年亚太区国际地产大奖商业修缮及重建类别奖项最佳评审奖。
2015年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项目一等奖
注释:*开放空间:上海中心城内的建筑基地内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提供通行、休息等使用性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