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由于硅溶胶表面含有大量羟基,而这些羟基可与WPU中的脲基、氨基甲酸酯等极性基团发生键合作用,从而提高了WPU 的交联密度,进而提高了WPU 胶膜的硬度和耐水性,这与Yang 等[5]、Jeon等[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2.3 硅溶胶对WPU 胶膜疏水性的影响
液体在固体表面上的接触角可判断液体对固体的润湿性能,材料表面水接触角的大小基本上反映了其疏水性的大小[7]。对同种液体而言,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接触角越大,其对固体的润湿性也就越差。表3 列出了室温(25 ℃)时硅溶胶掺量对WPU胶膜水接触角的影响。
由表3可知:随着硅溶胶掺量的不断增加,胶膜的水接触角随之增大(由65.2°增至87.1°),说明胶膜的疏水性增强,这与胶膜吸水率的试验结果相一致。硅溶胶的引入虽提高了胶膜的水接触角,但对胶粘剂与基材的润湿性有不利影响,故硅溶胶不是添加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其使用性能及胶膜的力学性能等进行选择。
2.4 硅溶胶对复合薄膜剥离强度的影响
硅溶胶掺量对复合薄膜剥离强度的影响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随着硅溶胶掺量的不断增加,复合薄膜的剥离强度呈先升后降态势,并且在w(硅溶胶)=5%时相对最大。
这是由于硅溶胶的表面富含大量不饱和键和羟基,一方面可与WPU 中的极性基团发生键合作用(物理交联点增大),使体系内聚力(词条“内聚力”由行业大百科提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其表面的羟基也可与塑料薄膜表面的极性基团形成氢键,从而提高了粘接力;同时,在乳化过程中,其表面部分羟基也可与水解(词条“水解”由行业大百科提供)后的硅醇缩合(见图1),使聚合物的Mr(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内聚能增加。上述3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复合薄膜的剥离强度随硅溶胶掺量增加而增大;然而,当硅溶胶掺量过多时,PU 的内聚能继续增大,疏水性增强,不利于WPU 对塑料薄膜的润湿作用;当胶粘剂本身的内聚强度大于胶粘剂与塑料薄膜之间的粘接强度时,剥离强度开始下降,破坏类型也由内聚破坏转变为黏附破坏。
2.5 硅溶胶对WPU 胶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WPU具有优良的耐磨性(词条“耐磨性”由行业大百科提供),即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但由于配方及工艺的差别,WPU 会表现出不同的力学性能。表5 为硅溶胶掺量对WPU 胶膜拉伸强度及断裂(词条“断裂”由行业大百科提供)伸长率的影响。由表5可知:WPU胶膜的拉伸强度随硅溶胶掺量增加而增大,而断裂伸长率则呈先升后降态势,并且在w(硅溶胶)=5%时相对最大。
这是由以下3 个原因导致的[8]:①硅溶胶与PU之间的离子相互作用,减小了拉伸过程中分子链间的滑移;②硅溶胶在拉伸过程中可能扮演成核剂的作用,促进了软段部分的结晶;③硅溶胶可能起到物理交联点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复合胶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然而,当硅溶胶掺量过多时,PU体系的物理交联点过多,阻碍了分子链的运动,故WPU胶膜的脆性增大、断裂伸长率降低。
2.6 WPU 胶膜的热稳定性
图2 为硅溶胶掺量分别为0 和5%时WPU 胶膜的TGA 曲线。由图2 可知:两种样品均有3 个明显的热降解区域,说明改性前后WPU 胶膜均至少有3 个不同特性的降解阶段;纯WPU 的3 个降解阶段发生在180~225 ℃、225~330 ℃和330~450 ℃范围内,改性WPU 的3 个降解阶段则分别发生在220~315 ℃、315~360 ℃和360~450 ℃范围内;改性后胶膜的TGA曲线向右平移,说明其耐热性提高。
这是由于WPU 与硅溶胶中SiO2 之间的氢键作用及本身较高的热稳定性,使得改性WPU的热稳定性提高[9],这与Yang等[5]、Jeon等[6]和张胜文等[10]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3 ·结语
以硅溶胶作为WPU的改性剂,探讨了硅溶胶掺量对WPU 及其胶膜的力学性能、剥离强度、疏水性和耐热性等影响。
(1)随着硅溶胶掺量的不断增加,WPU 胶膜的硬度增大、吸水率降低(即耐水性提高)且疏水性增强,乳液的平均粒径增大。
(2)适量的硅溶胶能显著提高复合薄膜的剥离强度;当w(硅溶胶)=5%时,复合薄膜的剥离强度(为5.0 N/25 mm)相对最大;继续增加硅溶胶的掺量,剥离强度反而降低。
(3)当w(硅溶胶)=5%时,改性WPU 胶膜的断裂伸长率(为1 658%)相对最大,热稳定性略有提高。
参考文献
[1]章云冉,史铁钧,周讯,等.聚碳酸酯型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制备与性能[J].合成橡胶(词条“合成橡胶”由行业大百科提供)工业,2012,35(3):202-205.
[2]罗晓民,李鹏妮,郑玉,等.单组分水性聚氨酯在合成革中的应用[J].聚氨酯工业,2012,27(2):31-34.
[3]田星,李杰,罗运军,等.水性超支化聚氨酯共混改性聚氨酯的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3,29(9):19-22.
[4]李绍雄,刘益军.聚氨酯树脂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5]Yang C H,Liu F J,Liu Y P,et al.Hybrids of colloidalsilica andwaterborne polyurethane[J].Journal of Colloidand Interface Science,2006,302(1):123-132.
[6]Jeon H T,Jang M K,Kim B K,et al.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sof waterborne polyurethane-silica hybrids usingsol- gel process[J].Colloids and Surfaces A:Physicochemicaland Engineering Aspects,2007,302(1/3):559-567.
[7]蒋锡群,杨昌正,余学海.聚硅氧烷聚醚嵌段聚氨酯及其离聚体的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87,3(5):20-26.
[8]Lee H T,Lin L H.Waterborne polyurethane/clay nanocom posites:Noveleffects of the clay and its interlayer ions onthe morphology and phys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J].Macromolecules,2006,39(18):6133-6141.
[9]王刚,侯彩英,马国章,等.有机硅改性水性聚氨酯研究进展[J].中国胶粘剂,2013,22(7):53-58.
[10]张胜文,黄威,杜军,等.纳米二氧化硅水溶胶改性UWPU的研究[J].塑料工业,2011,39(12):15-18.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