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玻璃因透光性(词条“透光性”由行业大百科提供)能好,性能稳定而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电子及航空航天领域。强度(词条“强度”由行业大百科提供)是衡量玻璃结构件的重要指标之一。强度是指材料抵抗破坏或失效的能力。从力学角度分析,强度是指材料在一定载荷作用下发生破坏时的最大应力值。对于脆性材料(词条“脆性材料”由行业大百科提供),断裂强度(词条“断裂强度”由行业大百科提供)最能反映它的力学性能。断裂必须克服固体的内聚力,原子键必须断开,材料的理论强度恰恰是原子键能的一种反映。根据计算,玻璃的理论强度大于7000MPa,但是,测试结果表明,玻璃的实际强度只有80~100MPa,比理论强度低2~3个数量级。影响玻璃实际强度的因素很多:如存放环境(如温度、湿度、气氛、存放的时间等)、表面机械加工、样品尺寸、加载速度、机械划伤以及内部不均匀性(气泡、结石)等,其中表面微裂纹的存在对玻璃实际强度影响最大。
2 提高玻璃强度的方法
玻璃的低强度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玻璃的强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直以来,人们尝试不同的方法提高玻璃的力学性能。通过表面改性的方法,如物理钢化、化学钢化、酸腐蚀及表面涂层等,消除或者减少表面微裂纹,使玻璃结构完整,或者在玻璃表面预制出应力层以抵抗外加载荷。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提高玻璃的强度,并应用于不同领域。
2.1 物理钢化
利用物理原理在玻璃表面预制压应力层的方法称为物理增强法。将玻璃加热到转变温度(Tg)以上,然后使热的玻璃表面均匀快速冷却,表面的热状态结构被冻结,当玻璃内部逐渐降温时,先冷却的外表面层就会制约内部的收缩(词条“收缩”由行业大百科提供),于是在玻璃表面层产生压应力,在玻璃内部形成拉应力。应力层厚一般为玻璃厚度的20%~30%。表面应力层的厚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冷却速率,玻璃的特性及形状等。物理钢化可以达到的强度为350~400MPa,是普通玻璃强度的3-4倍。不同的冷却装置决定不同的钢化玻璃(词条“钢化玻璃”由行业大百科提供)生产工艺方法,大致可分为垂直吊挂钢化法和水平钢化法。
(1)垂直吊挂钢化法
垂直吊挂钢化法是将玻璃在加热炉中加热到工艺规定温度后,通过链条输送机或曲柄输送机、匀速输送机等输送装置将其输送到风栅冷却装置中进行冷却。玻璃必须位于风栅中心线的垂直面上不动,依靠两侧风栅的运动将喷出的气流均匀地冷却。风栅的运动分为回转式、水平往复式和上下往复式三种。冷却风靠风栅上均匀排列(可以是矩排列也可是梅花形排列)的气体喷嘴吹向玻璃,喷嘴孔的内径使用低压风(普通风机送风)时一般为3~6mm,使用高压风(压缩空气)时一般为0.6~1mm。喷嘴口距离玻璃表面一般为45~50mm。冷却风的压力一般为3700 ~9 800Pa,比如6 mm玻璃冷却风压力为3 700~4 500Pa,理论淬冷时间15 s,实际吹风时间30 s。
(2)水平钢化法
水平钢化法是玻璃完全处于水平状态下完成输送、加热、成形和淬冷等整个钢化过程的方法。由于水平钢化的成形工序可以对玻璃进行热弯,所以水平钢化法可生产平钢化玻璃、单弯钢化玻璃、双曲面钢化玻璃及双折板钢化玻璃等产品。水平钢化法的各个工序都在水平辊道上进行,其中加热炉和冷却装置可作往复运动。水平钢化法的冷却装置同样是风栅,其喷气方式有喷嘴式、喷孔式和狭缝式。上部风栅由钢架、风栅提升装置、风栅、压缩空气管等部件组成。下部风栅的结构和数量与上部风栅相同,但风栅的喷嘴装在风栅的上端,并且在各支风栅之间不装导向板,留有一定的间隙,以便使生产过程中偶尔破碎的碎玻璃可经此间隙落入下面的碎玻璃运输机。
最初的水平辊道式钢化炉(词条“钢化炉”由行业大百科提供)同垂直吊挂法钢化炉一样,采用电辐射加热方式。经过多次更新换代,近几年来不断出现效率更高、能耗更低、产品质量更好和技术更先进的强制对流加热钢化炉、辊道—气垫钢化炉、固体流化床钢化炉、无模自动弯曲钢化炉、燃气钢化炉以及高效双室钢化炉等装备。因此,不同的水平钢化炉具有不同的工艺参数。
物理增强的优点是成本低,产量大,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耐热冲击性。但是对玻璃的厚度和形状有一定的要求,还存在钢化过程中玻璃变形的问题,无法在光学质量要求较高的领域内应用。另外,物理钢化玻璃制品无法再加工,表面或者边部的裂纹均有可能导致玻璃自爆。
1.2.2 化学钢化
利用化学方法在玻璃表面预制压应力层的方法称为化学钢化法,又称离子交换增强法。化学增强法是1960年由Researeh Corporation最早申请了英国专利。化学增强法的原理是:根据离子扩散的机理来改变玻璃的表面组成,在一定的温度下把玻璃浸入到高温熔盐中,玻璃中的碱金属离子与熔盐中的碱金属离子因扩散而发生相互交换,产生“挤塞”现象,使玻璃表面产生压缩应力,从而提高玻璃的强度。
离子交换增强技术分高温型和低温型两种。低温离子交换是指在玻璃转变点温度以下,玻璃中的小半径碱金属离子Na+(0.98 Å)与熔盐中的大半径碱金属离子K+(1.33 Å)进行交换,产生挤塞现象而增强玻璃表面。1962年Kistler以硅酸盐玻璃为原料首先进行了K+-Na+离子交换增强研究。高温型离子交换则是在玻璃转变点温度以上,玻璃中的大半径碱金属离子Na+、K+与熔盐中的小半径碱金属离子Li+(0.78 Å)进行交换,产生低膨胀表面层而达到增强的目的。
离子交换增强玻璃的特点是强度高、应力均匀、稳定性好、无自爆现象,可切裁加工,不变形,不产生光畸变,适用于形状复杂、厚度较小的玻璃制品的增强。到目前为止,是强化3 mm以下异形薄玻璃的唯一有效的方法。离子交换增强玻璃性能优异,主要应用于宇宙飞船、军用飞机、高速列车、战斗车辆、舰船风挡和侧窗等高技术领域。
人们研究离子交换增强已经有几十年历史,均研究单步离子交换工艺。而单步离子交换玻璃的缺点是:玻璃裂纹的非稳态扩展导致玻璃强度分散性(词条“分散性”由行业大百科提供)较大。近年来,Green等采用两步离子交换法对玻璃表面应力分布进行设计制备增强玻璃,其过程是在Tg以下先进行比较长时间的高温处理,然后在低温下做短暂处理。研究发现:两步离子交换法在提高玻璃强度的同时,减小了强度的分散性(<2%),通过对应力分布的设计可以使玻璃在断裂前有明显的多裂纹存在,即玻璃中的裂纹有可能被阻止扩展或者稳定扩展。这种玻璃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前景,因此,被命名为工程应力分布(engineered stress profile,ESP)玻璃。
通过对应力分布的优化得出的ESP玻璃拥有传统增强玻璃所不具备的力学性能。表1总结了几种ESP玻璃与传统增强玻璃的断裂强度比较。由表1可以看出:ESP玻璃的断裂强度与传统单步离子交换玻璃相比没有明显的增大或减小。但是可以看到ESP玻璃强度的分散性明显减小,增加了玻璃的使用可靠性。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玻璃所采用新的变温两步法工艺研制出了高强度及高稳定性的玻璃,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表1 ESP玻璃与传统玻璃的弯曲强度比较
玻璃体系 |
ESP 玻璃 |
传统化学钢化玻璃 |
处理工艺 |
强度/MPa |
处理工艺 |
强度 /MPa |
钠铝硅玻璃 |
500 ℃, 24 h (KNO3)+400 ℃, 30 min (n(KNO3)/n(NaNO3) = 7/3) |
579±14 |
500 ℃, 24 h (KNO3) |
568±40 |
钠铝硅玻璃 |
500 ℃,120 h (KNO3)+400 ℃,30 min (n(KNO3)/n(NaNO3) = 7/3) |
425±22 |
500 ℃, 120 h (KNO3) |
422±34 |
钠钙硅玻璃 |
450 ℃, 36 h (KNO3)+400 ℃, 15 min (n(KNO3)/n(NaNO3) = 1.68/1) |
334±18 |
450 ℃, 36 h (KNO3) |
325±55 |
钠铝硅玻璃 |
500 ℃, 24 h (KNO3)+400 ℃, 30 min (n(KNO3)/n(NaNO3) = 7/3) |
553±45 |
500 ℃, 24 h (KNO3) |
551±45 |
|
|
|
|
|
1.2.3 酸处理
除了应力增强处理外,还可以利用酸腐蚀的方法去除表面微裂纹。酸腐蚀的原理是通过酸侵蚀除去玻璃表面裂纹层或使裂纹尖端钝化,减小应力集中,以恢复玻璃固有的高强特性。由于酸洗除去表面微裂纹,所以必须选择强侵蚀能力的酸,如氢氟酸。但单用氢氟酸不容易得到光滑的表面,侵蚀后产生的盐类,如Na2SiF6、CaF2等,都附着在玻璃的表面。为了除去盐类,需在氢氟酸中加入硫酸和硝酸等强酸。平板玻璃经酸腐蚀后,由于表面裂纹完全消除或者裂纹尖端被钝化,强度可达到600~800MPa。
上一页12下一页
中国古代称玻璃为“琉琳”、“流离”、“琉璃”,从南北朝开始,还有“颇黎”之称。根据《广雅》和《韵集》的记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琉璃”是用火烧的玻璃质珠子以及其他一些透明物质的统称。
中国古代玻璃虽为独立发明,但发展缓慢,并一
对于中国玻璃产业的发展而言,新上马的沙河市安全实业有限公司浮法超白玻璃生产线应是浓重的一笔。昨日,在破土兴建的该生产线建设工地,沙河市发改局负责人介绍,两年后,该项目的投产将使沙河市安全实业有限公司进入中国同行业前三,成为华北同行业"老
二季度以来,衡量玻璃景气的各项指标都表现出积极的特点:库存快速下降,尤其7 月份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行业利润出现明显由亏转盈利的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