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快速升级,迎来了文化建筑多样化繁荣局面。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及促进文化消费的政策,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积极而建设性的作用。
经济发展有教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宏观经济政策、充足劳动力和创新活动活跃等多种引擎,文化类建筑的建设和运行具有多种综合经济带动效应,所以具有战略意义的投资领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推动力之一。作为其重要部件:外皮,随文化类建筑发展而逐步升级。图(1-01),展示了其互动发展关系特性。由此可见,系统研究文化类建筑外皮相关技术,对文化类建筑外皮精品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1文化类建筑外皮实践现状及改进思路
如果你随意打开建筑杂志或书籍,就会发现占绝大篇幅的个性化极强建筑多为文化类建筑,相对比例很高。就其原因,一方面是文化类建筑建设总量到达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另一方面,可圈可点的内容丰富,可谓“静止的音乐,流淌的文化”;但其符号化、象征化和作品化表现手法的重要领域—-“外皮”品质不尽人意,跟精品的标准还是有很大差距,正如崔恺先生所讲:“中外合作设计方面,过去希望能看到更好的思路、方案甚至好的形式的视觉语言的话,今天更希望通过合作使建筑的质量有本质的提高。倾向于希望技术上与国外进行合作,因为我们设计的建筑看上去不错,但是盖完以后总是差得很多,在技术设计等很多环节缺乏相应的手段,这不仅是建筑师的问题,还有工程师的技术水平问题,当然,还包括其他的相关专业。” 他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也是事实。本人参与了一些文化类建筑(如图1.1-01~07)。
深感建筑师之无奈、作为建筑外皮技术人员责任之重、提高空间很大。
建筑外皮技术不尽成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毋庸置疑,外皮设计师对建筑理设计念理解得不够深、标准低、重视不够(经济上,思想上),缺乏相应的设计和实验手段不足和外皮领域技术员水平不足等因素有关。特别是面对高规格文化建筑尤为明显。建筑师经常在坚持与妥协之间徘徊。所以文化类建筑总量很大,但从增量转变到增质阶段尚需时间。
1.1.1文化类建筑外皮存在的问题
A、设计、施工品质有待提高。品质包括品味和质量两个方面内容。
设计方面:国内外皮品味与境外同类工程外皮相比(图1.1.1-01,02),在设计感,装配感和细节品味感方面,都有差距;质量方面,特别是交接处精致度方面也有差距.
施工方面:一方面存在施工工艺不先进,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另一方面,收口慢,迟迟不能收净;由于设计从大面开始,边界及交接位置留实测。甚至建筑外皮交接位置10%面积,所花施工时间比大面90%还多。如图1.1.1-03(某工程难于收口工艺),大面安装完成后,角部难以施工,不得不改变体系重做,系统效率很低。
上一页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