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幕墙网】
1.建筑防火技术措施 纵观目前世界各国的防火方法,其防火对策分为两类:一是预防失火,主要通过有关防火法规的贯彻执行;防火安全检查;防火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防火意识等手段来达到目的。二是一旦失火,尽早发现,争取初期灭火,尽可能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在建筑设计中,主要采取四种措施:(1)防火(爆)。在设计中破坏燃烧、爆炸条件,如装修工程中采用非燃、难燃性
建筑材料,易燃易爆场所强化通风,设置防爆电气,使用不发火地面等;(2)避火。合理设计疏散通道、疏散设施和安全出口,为灾区人员安全逃生创造条件;(3)控火。一是把火灾控制在初起阶段,如安装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进行初期有效扑救;二是把火灾控制在较小范围,在建筑物平面和竖向划分防火分区,在建筑物之间留有适当防火安全距离,切断火灾蔓延途径,既可减小成灾面积,又便于扑救;(4)耐火。耐火是防火设计中最后一道防线,即加强建筑
结构构件的耐火
稳定性,使其在火灾中不致失效,尤其是不能发生整体倒塌。
2 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基本框架与特征
2.1 “处方式”与“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的特征
目前,世界各国的防火规范有两种表达方式:“处方式”防火设计规范和“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我国现行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
筑设计防火规范》就是“处方式”防火规范。所谓“处方式”防火设计规范是指,依据火灾基本规律、火灾科学试验研究和经验教训,以“处方”的形式,对建筑防火各个方面明确规定应采取的技术措施和具体的设计参数。这些技术措施和设计参数要求设计者必须遵守,所以也称“指令性”规范。其特征为:(1)可满足大多数建筑工程的设计和监督需要,但不能满足某些有特殊要求的工程的设计;(2)简单易行,便于掌握,对使用者要求不高;(3)其使用者只需“照方抓药”,严重束缚设计者的创造性;(4)不利于新技术、
新材料的采用和技术进步;(5)其设计结果并非最合理的方案。
所谓“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是指,规范以安全性能水平的形式规定建筑需要达到的总体安全目标或分项安全目标,然后运用消防安全工程学方法和原理,从建筑物具体情况出发,对其进行评估,从而得出最优化的防火设计方案。其特征为:(1)并不规定达到某一安全目标的具体措施,设计者是一个“医生”而不是“药剂师”,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创造性;(2)可以更好地满足有特殊要求的工程设计;(3)其评估方法以计算机火灾模化技术、风险评估、建筑结构等工程学为基础,所以对使用者要求更高;(4)从建筑物具体情况出发,因而其评估结论更为可靠;(5)更利于新技术、新材料的采用和技术进步;(6)其设计结果更易于得到最合理的方案;(7)更利于各项防火技术的优化组合和总体防火效果的发挥。“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目前尚处在发展和逐步完善中,它与“处方式”防火设计规范相互补充,并可能长期共存。
2.2 “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的程序
采用“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进行防火设计的方法就是“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其基本程序为:
(1)设计建筑物并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2)根据需要确定评估目标。评估目标主要有:(1)人员安全疏散评估。把建筑物内的人员疏散到安全区域所需时间的预测结果与所选火灾场景下模拟计算的允许安全疏散时间进行对比;(2)建筑结构
耐火性能评估。把建筑结构在所选火灾场景下预测得到的
承载力与结构的实载力进行对比;(3)防火效果评估。对所设计的建筑物在未来使用中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即建筑的火灾危险性进行评估,看其是否达到人们可接受的水平;(4)控火效果评估。预测所设计的建筑物在未来使用中发生火灾后其蔓延成灾范围,即对建筑火灾成灾规模进行评估,看其是否达到人们可接受的水平;(5)爆炸危害性评估。对有爆炸危险性的工业建筑的爆炸危害性进行评估,看其是否达到人们可接受的水平;(6)火灾扑救条件评估。对建筑物发生火灾时的扑救条件进行评估,看其是否达到人们可接受的水平。
“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程序如图1所示。从目前应用情况来看,在以上各评估模块中,人员安全疏散评估和建筑结构耐火性能评估相对成熟,已进入应用阶段,而其它模块尚在研究中。
2.3 人员安全疏散评估方法
2.3.1 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预测建筑物内全部人员疏散到安全地点所需时间t 。(1)确定建筑物内人员数量;(2)确定建筑物内人员的身体状况(正常/残疾);(3)根据疏散出口、数量确定可能的疏散路线;(4)确定最不利疏散距离;(5)确定行走速度(水平、竖向);(6)确定出口通过能力;(7)计算疏散所需时间t 。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