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十缝九漏”形容建筑
接缝密封状况可能过分,但接缝
渗漏是建筑质量中的顽症确是不争的事实。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建筑接缝密封设计和施工相关的技术规范和验收标准,缺失对建筑接缝
应力、
变形位移及其它因素分析和计算的指导性文件,所以建筑规范中涉及的接缝密封往往只简单地规定“嵌填弹
塑性密封胶”,无法指导建筑接缝实现可靠密封。实现有效可靠地密封,必须建立建筑接缝密封设计、施工和工程验收规范性文件。本文综合国外有关接缝密封技术规范对接缝密封的考虑,通过分析探讨建立我国建筑接缝密封技术规范的必要性。
一 接缝密封技术规范在建筑标准中的缺失
任何建筑都存在接缝,有些是人为设置,有些是自然形成,密封是处理接缝的重要技术措施,密封
可靠性和
耐久性不仅涉及到
建筑节能、
防水、
防火、
防腐蚀和耐久性,影响居住舒适性和维修费用,甚至涉及到建筑安全。在众多的建筑标准中都涉及到接缝密封,目前已知的有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5-200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J108)、《工业建筑地面设计规范》(TJ 37)、《地面楼面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209)、《屋面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7)、《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04)《外墙饰
面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GBJ11)等,但这些标准只能提出有关接缝密封的要求和原则,涉及密封技术措施时大多规定“嵌填弹塑性密封胶”,这种简单化的规定客观上产生一种误导——似乎可以不管建筑接缝的工作环境和尺寸大小,不管密封胶的
弹性和塑性大小,也不管密封胶对位移的承受能力,只要嵌填接缝就能保证密封。许多无效密封和渗漏可能同这种简单化的处理有关。国外已有可供借鉴的关于建筑接缝密封规范和选材标准,涉及的内容包括接缝各种因素影响的综合分析方法和验算方法,合理设定密封接缝宽度、深度和间隔距离的计算公式,密封胶类型、级别和次级别的正确选择方法,接缝密封施工、养护和维护程序和检查验收标准。该主体内容和范围只能是独立的标准,能为其他建筑规范引用,但不能也无法由其他标准涵盖,我国建筑标准中缺失这样的建筑接缝密封技术规范。
二 接缝密封考虑的主要因素
接缝密封必须考虑密封胶的能力,考虑接缝的行为以及影响密封功能的诸多因素和多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些作用的一个特点是诱发各种位移和相关效应,导致接缝密封胶改变形状并施加应力。在接缝设计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可归纳如下:
1.建筑接缝位移的相关因素
1)
材料及系统的锚固——墙体锚固的种类、位置对密封接缝产生的影响。
2)
热位移——大气温度变化、阳光照射及雨水浸润或蒸发等引起建筑物
构件的体积变化,从而引起相应接缝的尺寸变化,导致密封胶的扩张-闭合,产生相应的位移作用。其中热位移是引起材料尺寸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建筑使用期的不同阶段必须正确计估温度变化导致的热位移。对一个建筑物来说,考虑温度变化的过程包括:
施工中的温度变化
未使用和未装配时的温度变化
使用和装配后的温度变化
在这些过程中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环境条件,应根据不同的
建筑材料和建筑体系,考虑这些过程中产生热位移的最大值。根据建筑过程和材料及构件系统种类,确定所要求的接缝位置和接缝尺寸。
3)
潮湿溶胀——有些材料的性能会随着内部水分或水蒸气含量的多少发生变化,有的材料吸水后尺寸会增长,
干燥后尺寸又会缩短。有些伸缩变化可能是可逆的,有些可能是不可逆的。
4)
荷载运动——包括活
动荷载和
固定荷载运动、
风荷载运动和地震运动产生的动荷载,引起
建筑构件的运动,导致接缝尺寸变化产生的位移。
5)
密封胶固化期间的运动——密封胶固化期间所发生的位移运动可能改变密封胶的性能,包括密封胶的
拉伸强度、
压缩强度、
模量及与
基材的
粘结性,也包括外观的变化,包括密封胶表面或内部产生
裂缝,内部产生
气泡等,都会对密封胶最终承受位移的能力产生不利影响。接缝计算和设计是建立在已固化密封胶的基础上,如果施工时不能避免密封胶固化期间发生位移,那么应该进行适当的补偿,包括施工时施加保护措施,使密封胶尽可能在不发生位移的期间内固化,或测试密封胶在固化期间发生位移导致的性能变化,在接缝设计中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必要的补偿。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