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志丹苑遗址博物馆效果图
历时8年多的上海元代水闸遗址考古发掘进入新阶段,水闸遗址博物馆建设工程昨天开工,这也将成为上海首个遗址博物馆。
历时8年多的上海元代水闸遗址考古发掘进入新阶段,水闸遗址博物馆建设工程昨天开工,这也将成为上海首个遗址博物馆。 上海城区唯一大型遗址 位于延长西路志丹路口的“志丹苑”,建于700年前的元代,是国内最大、结构严谨、做工讲究的元代水利工程遗址,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遗址发现于2001年5月,古水闸位于一条已淤塞的吴淞江支流上,曾是江南地区通往东海的主航道,航运功能被明代开挖的黄浦江替代。经过5年发掘,一个呈对称八字形的水闸遗址完全呈现。水闸遗址面积1500平方米,是在宋代水闸营造的基础上建造的。它也是长江口海岸水利工程的重要标志,从闸门到驳岸、外墙、固水的石面构造、用材,都堪称是此类水利工程的先驱。志丹苑与已发掘的北京金中都水关遗址和广州西汉水闸遗址相比,年代早于北京、晚于广州,但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均是另两个水闸不能相比的。志丹苑的发现,证明上海早在700多年以前就有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也是上海航运史最早的实物见证。 地下又封存两年多 志丹苑发掘初期,市文管委就打算在遗址上建造博物馆。但由于设计方案迟迟未决,志丹苑实施保护性回填。 2006年,为了更好地保护整体遗址及文物,市文管委和考古、文物保护专家多次论证,确定了“遗址整体保护,水闸原位保存,文物原样保护;建设遗址博物馆,遗址及其文物今后将保存于博物馆室内”的原则,在完成箱式连续墙围护工程后,于2007年1月进行回填封存。 志丹苑以石墙、木桩为主,已埋在地底下数百年,暴露在空气中石头会风化,木头会炭化,虽然用塑料布包裹起来,也不是长久之计。在专家提议下,遗址用土“覆盖”起来。“回填”目的有两个:一是防止在建造时,机械施工对文物有损伤;二是与空气隔绝。遗址“回填”土层约3米,待博物馆建成后,再与市民“重逢”。 “银锭”状现代化博物馆 博物馆设计方案是在反复深化和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总构思是造型采用流线型,与地下的古建筑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比,同时又和水闸遗址有联系的现代化的博物馆。市文管委采取网上公开招标形式,后经“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评审组”的评议,委托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蔡镇钰任总设计师。 遗址博物馆造型采用元宝形,两旁宽、中间束腰,呈圆弧线形。创意的来源有两个:一是从志丹苑遗址出土的铁锭榫与银锭相似。铁锭榫是两块石板之间的嵌合物,起加固作用,在上海明清海塘上多有发现,但束腰处都为直线条;而志丹苑遗址出土的锭榫,束腰处呈圆弧线形,更似银锭。其二,志丹苑水闸以闸门为中心,平面格局恰好与铁锭榫的形制相同,是个放大了的铁锭榫。博物馆采用元宝形玻璃幕墙,从顶往下呈圆弧线形展开,像瀑布一泻千里,满足了流线型的要求。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版权,归中国幕墙网和作者所共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转载要求: 转载的图片或者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本站水印。
隐私条款: 除非特别声明,否则文章所体现的任何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幕墙网。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将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