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专家对历次地震的分析显示,人员伤亡总数的95%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仅有不足5%的人员伤亡是直接由地震及地震引发的水灾、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导致的……
日本是个多地震国家,在地震预防方面尤其是在建筑在设计时就十分重视发展
抗震建筑,对许多国家来说都具有借鉴意义。
7级地震无人死亡
2003年5月26日日本宫城县东部发生里氏7级地震,造成104人受伤,伤者大部份是被掉下的物体击伤,三条新干线铁路和部分地方铁路停运,近10万人受阻。一天之后,大部分交通、供电、供水都已恢复,震区生活就基本恢复正常。同年5月21日,阿尔及利亚发生一次6.8级地震,房屋倒塌严重,人员伤亡达1万余人。震级甚至还小,为何伤亡有这么大的差别?国际媒体认为,这应归功于日本严格的
防震立法、先进的防震
建筑技术,以及较好的应急机制。
严格的抗震建筑法
日本《建筑基准法》规定,日本的
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这一报告书主要内容是,根据地震的不同
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
钢筋、
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法律还规定,只有一级建筑师以上的人才能有资格编制抗震报告书,而且,报告书中的相关计算必须要使用国土交通省认可的专用程序。普通的一个8、9层公寓楼,其抗震报告书动辄厚达两三百页。建筑抗震报告书必须经过相关部
门或人员的检查,确认无误后才能开工。
不断改进的抗震研究
除了严格的法律,建筑设计方面也特别注意从抗震的角度,提出一些新的设计观念,改革
设计标准,制订抗震措施。
神户地震后,建筑师们认为:建筑物、桥梁和其他建筑结构的设计仅考虑到防止生命损失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它们达到在地震以后能使城市继续运转的要求,诸如能源、通信、供水等现代“生命线”,必须具备更强的抗震防灾能力。例如,煤气管道的
破裂会引起爆炸和火灾。因此现在日本正在普及在管道上安装自动阀门和计算机安全装置,在管道破裂前自动关闭管道,防止煤气泄漏。实际情况表明,因上述“生命线遭破坏而受灾的人数大大超过在神户地震中死伤的人数。
美国科学家研究认为,能随地震一起摆动的建筑物一般不容易倒塌。在神户地震中,有些建筑物虽
变形歪斜但并未倒塌,而有些建筑物的建筑结构虽未遭破坏,但却整幢楼房倒塌了,其原因就在于它们的柔性不同。日本专家在调查后开始推广美国方面的经验,在构筑高层建筑物的基础中采用“地基地震隔绝”技术,在建筑物的底部安装
橡胶弹性垫或摩擦滑动承重座等抗震缓冲装置。
阪神地震后,日本国内一些城市出现的兴建“抗震抗灾公寓”热潮,也是吸取神户地震的教训采取的一项积极措施。这种公寓的特点是具有较高的抗灾功能,如具备共同的储备粮仓库、抗灾饮用水井和紧急医疗救护室,甚至拥有供直升飞机起降的场地。政府方面对地产界的这种举措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包括优惠贷款和减免税,而用户对这种公寓也表现了极大的兴趣。
地震应急机制完善
日本政府在地震应急机制方面十分完善,政府目前使用了一种“地震受灾早期评价系统(EES)”,这个系统储存了4级以上地震的灾难资料,一旦发生大地震,该系统在30分钟内自动算出受灾规模,以便政府可以迅速展开救援措施。为防止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时指挥人员不到岗,出现混乱局面,日本政府设立了紧急对策小组。如东京发生5级以上地震,或东京以外的地区发生6級以上地震时,各相关部门官员都必須自动到首相官邸报到,进入紧急事态体制,以便内阁迅速采取各种适当对策。
日本各地还设有许多防灾体验中心,免费向市民开放,供人们亲身体验发生灾害时的实况,了解避难方法。校园、公园、缓冲绿地等公共设施在灾难事件发生时也都能成为避难所,指示牌更是随处可见。 此外,日本政府提倡增强居民之间的互助精神,提高对灾害的警惕性。统计表明,在1995年初的阪神大地震中,约80%需要营救的人员是被邻居救出的。
与【】相关热点资讯:
【了解更多 “” 相关信息请访问
幕墙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