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市房地产局统计,至2004年底,上海已有
玻璃幕墙建筑2239个,幕墙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其中10年以上的“中老年”玻璃幕墙建筑545幢,成为我国玻璃幕墙建筑数量最多的城市。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双重性,作为现代建筑的象征,玻璃幕墙自然也不例外。它一旦遭受严寒酷暑的侵蚀,就容易自动
爆裂坠落。因此,1996年建设部颁发了《
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文件规定:正常使用时每5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上海率先对既有玻璃幕墙建筑质量进行第一次普查,发现存在5大隐患。
上海市建委与上海市房地产局联手,对既有玻璃幕墙开始专项整治,既没有叫停、封杀,也没有听之任之,但这个多年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就此迎刃而解了。上海在这次整治玻璃幕墙建筑的行动中所采取的措施给各地建筑主管部
门带来一些启迪。
启示一:玻璃幕墙应定期普查
玻璃幕墙尽管具诸多优点,但怕冷怕热,易损易坏,易
脱落伤人,成为它的致命弱点。上海市不仅要求使用者定期自查,而且定期给玻璃幕墙进行全面“体检”。发现问题的限期整改,验收不合格的责令业主再予整改,而且还要符合“节能、环保、安全”的要求。
上海市建委这种定期进行严格普查的做法,既网住了企图蒙混过关的“漏网之鱼”,避免了玻璃幕墙再度伤人的事件,又杜绝了管理上的漏洞,保护了玻璃幕墙高楼的“面子”,维护了上海的城市形象。
启示二:“第一责任人”要明确
目前困扰各地建筑主管部门的主要问题是,玻璃幕墙建筑的建设和管理相脱节,遇到问题找不到相关的责任人。
照理说,谁拥有玻璃幕墙建筑的产权,谁就应当对它的安全负责。但由于业主情况复杂,找出玻璃幕墙建筑的责任人并非易事。有的是数家业主共管,有的仅仅是租住者只有使用权,有的是受开发商委托管理的物业公司,还有的业主是个人甚至是外国人……这就使得幕墙建筑的定期检查和维修难以得到保障,以致不管不问、互相推诿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确认“第一责任人”,就成了管理维修玻璃幕墙建筑的一大瓶颈。上海市建委在近期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明确表示:玻璃幕墙建筑的业主为“第一责任人”。此举结束了一直以来法不责众的“无政府状态”,强化了管理秩序,真正地将责任落实到人。从此以后,谁是业主,谁就必须尽到对玻璃幕墙管理和保养的责任,想推也推不了。这样一旦发生问题,也可缩短执法部门调查与处置的时间,减少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和扯皮。
惟一遗憾的是,商务楼的维修基金至今尚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可能会给以后的整改工作带来困难。
启示三:“一幢一卡”建立长效机制
上海市设立全市玻璃幕墙建筑信息数据库,为每幢玻璃幕墙建筑办理一张特种“身份证”,做到“一幢一卡”,建立玻璃幕墙建筑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据了解,政府只要通过信息库中的信息,就能提醒到了规定年限的业主何时进行维修,并对检测和改造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从源头上严格控制玻璃幕墙建筑的审批流程,将它纳入日常管理中,从建造阶段的质量监控向合理使用年限阶段延伸。此外还实行质量保修保险制度,落实维护专项基金。如此一来,检查和整改才不会流于形式,玻璃幕墙的安全才有长期的保障。“这项工作关系人民群众的安全,关系到上海城市形象和未来发展,因此要形成多方合力,着力推动。”上海市建委副主任孙建平再三强调。
启示四:提供技术帮助是关键
说到底,要防止玻璃幕墙坠落,技术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为此,上海市建委领导班子深入基层,走访科研部门和大专院校等相关单位,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专家们发现,给玻璃幕墙加一层“
保护膜”,便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玻璃幕墙脱落的问题,而且这是眼下能找到的最适合的方案。这个“保护膜”一问世,就受到众多业主的欢迎,因为它价格不贵,每平方米的
贴膜成本只有100元人民币左右,而要更换一块
安全玻璃,至少得花2倍~3倍的钱。业主们都说,上海建委为他们找到了维护10年以上玻璃幕墙的最佳办法。
此外,向准备建造幕墙建筑的开发商推荐新颖质轻的
铝合金幕墙材料等,如今成了上海市建委提供技术帮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因为新型的
板材幕墙,不仅厚度比原先的玻璃幕墙“瘦”3毫米~6毫米,“体重”也更轻了,还能牢牢嵌进墙壁,不会在高龄后有脱落之虞,更不会造成
光污染。
与【】相关热点资讯:
【了解更多 “” 相关信息请访问
玻璃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