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运行情况
玻璃行业属原材料工业,受国家宏观经济影响较大。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房地产、汽车等相关行业快速发展,极大地拉动了平板玻璃的需求,促进了玻璃工业的发展。
“十五”期间是我国玻璃工业发展较快的时期。5年间,新增76条浮法生产线(见下表),平板玻璃产量累计增长近两亿重箱。特别是后两年平均每年递增6000多万重箱,新增47条浮法玻璃生产线。5年的平均增长速度达16.68%.“十五”期间也是我国加工玻璃和玻璃设备制造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据粗略统计,全国中空玻璃生产能力约1.3亿平方米/年(不含简易方法制造的中空玻璃),2005年产量约8000万平方米;安全玻璃(钢化、夹层等)生产能力达1.5亿平方米/年,2005年产量约1.1亿平方米。镀膜玻璃生产能力也已超过6000万平方米。
“十五”期间新增浮法玻璃生产线情况
玻璃工业的突出特点是周期性较强。首先是玻璃行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及固定资产投资依存度较大;二是玻璃生产连续性强,一经投产要连续运行6~8年才能进行停窑冷修,中间不宜停产或压产;三是企业分散,无序竞争,导致市场对产能过剩敏感度较高,价格波动较大。
近年来平板玻璃新增产能和行业效益变化情况见下图。
2006年1~6月份平板玻璃产量完成20924万重箱,增长11.7%;累计产销率92.46%;月末库存3902万重箱,较上年同期增加613万重箱;6月份出厂价格(不含税)57.39元/重箱,其中浮法玻璃出厂价格为63.39元/重箱,较上年同期下降2元/重箱。企业效益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进入2006年,平板玻璃新增产能较多;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不断显现,需求增速见缓;原燃材料,特别是重油大幅涨价,促使玻璃行业成本增高,阶段性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企业盈利空间受到挤压,行业整体经济效益大幅下滑,经营困难企业增多,亏损面扩大。行业经济运行处于新一周期的下降期。
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玻璃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发展不平衡、能源资源消耗高、结构不合理等矛盾和问题。
一是产能增长不平衡,近期增长过快,周期性波动大。2004~2005年平板玻璃新增产能较多,进入2006年已投产和在建生产线仍有20余条,随着新增产能的释放,竞争进一步加剧,企业将面临困难和严峻挑战。
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深加工率低。目前,普通浮法玻璃供大于求,但是一些高档用途和特殊品种的玻璃还需进口。玻璃深加工率不足25%,低于世界平均55%、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玻璃加工增值率仅为2.5倍,发达国家为5倍。
三是燃料成本加大,能源矛盾突出。当前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在世界范围引发对能源安全和节能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玻璃熔窑油耗偏高,燃料成本达50%以上,企业已不堪重负,能源矛盾十分突出。
四是企业数量多,产业集中度低。我国玻璃企业比较分散,仅浮法玻璃企业就有52家,平均规模只有683万重箱。而日本旭硝子等四大跨国公司集中了世界41%的平板玻璃和超过50%的深加工玻璃产量。
五是市场不规范,无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企业分散和玻璃生产连续性强等特点,一旦企业资金短缺,价格竞拼现象较为严重。“规范开放、竞争有序”的玻璃市场尚未形成。
以上问题不仅影响到玻璃行业当前的经济运行质量,也不利于长远发展。因此,紧紧抓住当前平板玻璃市场需求增速趋缓和新增产能较多的情况,因势利导,化害为利,加快推进玻璃行业节能降耗、结构调整,加快企业重组联合,既是促进玻璃行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
市场预测及结构调整目标:
(1)2006年宏观经济及相关产业发展趋势。
宏观经济增长比2005年稍有下降。“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的预期目标。根据预测,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9.5%,比2005年的9.9%稍有降低。
房地产宏观调控降低房地产投资热度。2006年5月下旬国务院出台针对部分地区房地产价格等问题,发布“国六条”,将对提高经济适用房比例、控制房地产价格有利。预计2006年房地产投资增长将比2005年有所回落,高档商品房发展受到抑制。
汽车行业继续稳定增长。2005年汽车产量为570万辆,其中轿车277万辆。2006年汽车市场预计增长12%左右,产量为630万辆左右,其中轿车增长25%,可能突破320万辆。
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品种将给浮法玻璃带来新的市场机遇,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例如,Low-E镀膜玻璃和超白玻璃担当建筑节能、新能源利用的重任,超薄玻璃成为平面显示器的重要基础材料。据有关专家预计,中国TN-LCD、STN-LCD未来10年内都将保持10%左右的高增长率,超薄浮法玻璃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太阳能产业对平板玻璃市场增长具有潜在重大拉动力,预计光伏发电到2020年的累计装机将达到30GWP,其发电量将占到全国总发电量的1%.据国外报导,太阳能热发电在2010年达到全球发电市场的3%~5%,到2020年将达到全球发电市场的10%~12%.
(2)国际市场前景分析。
我国平板玻璃出口机遇和挑战并存。挑战体现在近年来世界范围掀起了玻璃建设高潮,新建生产线九成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给我国平板玻璃产品出口的持续增长造成危胁;同时,在国际市场上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不断增强;人民币对美元的坚挺走势,对出口不利。而机遇体现在,我国浮法玻璃产品的成本优势依然存在;深加工玻璃有出口潜力。
(3)原燃材料价格及成本变化趋势。
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我国原油和油品价格逐渐与国际接轨,能源成本压力不但不会减轻,反而会进一步加重;纯碱行业透露,2006年国内总资源量预计1560万吨左右,总消费量预计1490万吨左右,产销基本平衡,产略大于销。为此预测2006年纯碱价格变动不大;由于重油价格上涨,致使“燃油线”成本将继续上升,采用其他燃料的生产线成本相对较低。
(4)新增产能情况。
今年1~6月份我国新建成投产10条浮法玻璃生产线,新增产能2609万重箱,下半年还有10余条在建生产线,总计产能预计2500余万重箱。
通过新一轮发展,行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到目前为止优质浮法和特殊品种可占到总能力的1/4左右;区域布局更趋合理,原产能短缺的广东、四川和西北地区,加快了发展速度,产能明显提高。广东地区由原来4条浮法线1025万重箱生产能力,至 2006年年底可达13条浮法线4017万重箱;四川地区由原3条浮法线737万重箱,增至6条浮法线1817万重箱;西北地区由原3条浮法线554万重箱,增至11条浮法线2493万重箱。
综上所述,2006年平板玻璃市场需求增长率基本与2005年相当,略有下降;原燃材料成本继续升高;出口增速趋缓;新增产能处于较高水平,为此给平板玻璃企业带来困难和严峻挑战。
2006年结构调整目标,按照“十一五玻璃行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进行细分,目标为:
浮法玻璃比重达到86%;淘汰落后生产能力1000万重箱;优质浮法与特殊品种比例达到27%;玻璃深加工率达28%;综合能耗下降4%;玻璃熔窑排放的烟气达到国家《工业窑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二级标准的要求;大集团建设有明显推进。
对策建议
(1)企业发展由规模扩张转向品种、质量,延长产业链,发展深加工,有效服务于“节能建筑”。
针对目前市场需求增速趋缓和新增产能过多的情况,企业发展的重点应放在品种和质量上,改变以往追求规模、数量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以质量效益增长带动行业发展。提倡少新建,尤其是不新建无特色的普通浮法线,以多改造、多并购的方式求得发展。重点发展优质浮法和特殊品种,尽量避开过度竞争的中低端市场,实施差异经营,多生产个性化、技术含量高和高附加值的品种。根据国际成功经验,我国浮法玻璃企业发展应从单一浮法的“专业化”战略,转向“价值链向上下游延伸的纵向一体化战略”,不断提高自用深加工玻璃的比例,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节能型玻璃产品———中空玻璃、Low-E玻璃、太阳能产业用玻璃等广泛应用,满足“节能建筑”的要求。按照国家“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北方严寒和寒冷地区及四大直辖市,应实现节能65%的要求。为此只有使用Low-E中空玻璃,才能达到规定的能效指标,节能玻璃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促进大企业战略联盟和大集团发展。
从近期行业发展趋势看,国外大公司和行业外投资机构逐步进入我国玻璃行业,不断扩大其市场占有。国内玻璃企业的重组正面临国际资本、各类投资机构及一批优势企业集团多方面的竞争,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向和谁主沉浮,值得关注。
为了从根本上规范市场竞争,提高行业经济运行效果,强化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企业重组、联合是必然趋势。行业分散,不但规模效益差、成本高,研发能力不足,而且导致市场的无序竞争和出口价格的混乱,并造成国外“反倾销”等不良后果。
目前市场需求减缓,正是企业调整经营方式,进行联合重组和结构调整的良好时机。按照市场原则,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扭带实施兼并重组,不断提高行业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力争全行业形成10余家大型企业集团,促进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3)促进玻璃熔窑节能降耗。
玻璃工业属典型的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又是与建筑节能紧密相关的行业,我国“十一五”节能20%是规划目标中最重要的约束型指标。当前由于重油大幅涨价,燃料成本占到50%以上,企业已不堪重负,节约能耗迫在眉睫。我国平板玻璃年能源消耗量约800万吨标煤,平均单耗为7800KJ/kg玻璃液,比国际平均水平高20%,比国际先进水平高30%以上,节能潜力巨大。
目前,我国玻璃行业节能的有效途径:
一是淘汰落后工艺和实施熔窑规模大型化。除强化能源的日常管理以外,调整工艺结构十分重要。目前平拉法(含格法)较浮法玻璃能耗高出一倍以上,每年多耗煤约100万吨;近10年来我国玻璃行业,由于淘汰部分落后工艺和浮法生产线规模逐步扩大(从430吨/日提高到510吨/日)为节能降耗发挥了重要作用。平均综合能耗由1995年的28.44公斤标煤/重箱,降低到2005年的19.66公斤标煤/重箱,下降了30%.为此淘汰落后工艺和实施熔窑规模大型化是节能的重要途径。
二是富氧燃烧与全氧燃烧技术。目前利用保护气制备过程中的氧气,在1号或0号小炉实施富氧燃烧,较为简易可行,约节能5%以上。
三是玻璃熔窑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在冶金、水泥等行业已有多年较成熟的余热发电经验,玻璃熔窑同样具有相当数量的450℃~550℃废气要排放,且余热资源稳定。经过技术转化创新,根据玻璃熔窑工艺特点,将熔窑余热转化为电能是完全可能的,并将电力回用于玻璃生产,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目标。可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以500吨/日规模的浮法线为例,据测算可具有1000KW的发电能力,可满足生产线自身近40%用电,节能8%左右。
四是促进废旧碎玻璃的回收利用。目前浮法厂自身碎玻璃已实现回收利用;但流散在社会上的碎玻璃每年约200万吨~300万吨,未能有效利用。造成资源和能源的浪费。经验表明熔化过程中每增加10%碎玻璃,可节能3.5%.因此,在保证质量的前题下,应最大限度地促进废旧碎玻璃的回收利用。
玻璃行业属原材料工业,受国家宏观经济影响较大。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房地产、汽车等相关行业快速发展,极大地拉动了平板玻璃的需求,促进了玻璃工业的发展。
“十五”期间是我国玻璃工业发展较快的时期。5年间,新增76条浮法生产线(见下表),平板玻璃产量累计增长近两亿重箱。特别是后两年平均每年递增6000多万重箱,新增47条浮法玻璃生产线。5年的平均增长速度达16.68%.“十五”期间也是我国加工玻璃和玻璃设备制造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据粗略统计,全国中空玻璃生产能力约1.3亿平方米/年(不含简易方法制造的中空玻璃),2005年产量约8000万平方米;安全玻璃(钢化、夹层等)生产能力达1.5亿平方米/年,2005年产量约1.1亿平方米。镀膜玻璃生产能力也已超过6000万平方米。
“十五”期间新增浮法玻璃生产线情况
玻璃工业的突出特点是周期性较强。首先是玻璃行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及固定资产投资依存度较大;二是玻璃生产连续性强,一经投产要连续运行6~8年才能进行停窑冷修,中间不宜停产或压产;三是企业分散,无序竞争,导致市场对产能过剩敏感度较高,价格波动较大。
近年来平板玻璃新增产能和行业效益变化情况见下图。
2006年1~6月份平板玻璃产量完成20924万重箱,增长11.7%;累计产销率92.46%;月末库存3902万重箱,较上年同期增加613万重箱;6月份出厂价格(不含税)57.39元/重箱,其中浮法玻璃出厂价格为63.39元/重箱,较上年同期下降2元/重箱。企业效益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进入2006年,平板玻璃新增产能较多;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不断显现,需求增速见缓;原燃材料,特别是重油大幅涨价,促使玻璃行业成本增高,阶段性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企业盈利空间受到挤压,行业整体经济效益大幅下滑,经营困难企业增多,亏损面扩大。行业经济运行处于新一周期的下降期。
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玻璃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发展不平衡、能源资源消耗高、结构不合理等矛盾和问题。
一是产能增长不平衡,近期增长过快,周期性波动大。2004~2005年平板玻璃新增产能较多,进入2006年已投产和在建生产线仍有20余条,随着新增产能的释放,竞争进一步加剧,企业将面临困难和严峻挑战。
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深加工率低。目前,普通浮法玻璃供大于求,但是一些高档用途和特殊品种的玻璃还需进口。玻璃深加工率不足25%,低于世界平均55%、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玻璃加工增值率仅为2.5倍,发达国家为5倍。
三是燃料成本加大,能源矛盾突出。当前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在世界范围引发对能源安全和节能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玻璃熔窑油耗偏高,燃料成本达50%以上,企业已不堪重负,能源矛盾十分突出。
四是企业数量多,产业集中度低。我国玻璃企业比较分散,仅浮法玻璃企业就有52家,平均规模只有683万重箱。而日本旭硝子等四大跨国公司集中了世界41%的平板玻璃和超过50%的深加工玻璃产量。
五是市场不规范,无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企业分散和玻璃生产连续性强等特点,一旦企业资金短缺,价格竞拼现象较为严重。“规范开放、竞争有序”的玻璃市场尚未形成。
以上问题不仅影响到玻璃行业当前的经济运行质量,也不利于长远发展。因此,紧紧抓住当前平板玻璃市场需求增速趋缓和新增产能较多的情况,因势利导,化害为利,加快推进玻璃行业节能降耗、结构调整,加快企业重组联合,既是促进玻璃行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
市场预测及结构调整目标:
(1)2006年宏观经济及相关产业发展趋势。
宏观经济增长比2005年稍有下降。“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的预期目标。根据预测,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9.5%,比2005年的9.9%稍有降低。
房地产宏观调控降低房地产投资热度。2006年5月下旬国务院出台针对部分地区房地产价格等问题,发布“国六条”,将对提高经济适用房比例、控制房地产价格有利。预计2006年房地产投资增长将比2005年有所回落,高档商品房发展受到抑制。
汽车行业继续稳定增长。2005年汽车产量为570万辆,其中轿车277万辆。2006年汽车市场预计增长12%左右,产量为630万辆左右,其中轿车增长25%,可能突破320万辆。
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品种将给浮法玻璃带来新的市场机遇,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例如,Low-E镀膜玻璃和超白玻璃担当建筑节能、新能源利用的重任,超薄玻璃成为平面显示器的重要基础材料。据有关专家预计,中国TN-LCD、STN-LCD未来10年内都将保持10%左右的高增长率,超薄浮法玻璃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太阳能产业对平板玻璃市场增长具有潜在重大拉动力,预计光伏发电到2020年的累计装机将达到30GWP,其发电量将占到全国总发电量的1%.据国外报导,太阳能热发电在2010年达到全球发电市场的3%~5%,到2020年将达到全球发电市场的10%~12%.
(2)国际市场前景分析。
我国平板玻璃出口机遇和挑战并存。挑战体现在近年来世界范围掀起了玻璃建设高潮,新建生产线九成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给我国平板玻璃产品出口的持续增长造成危胁;同时,在国际市场上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不断增强;人民币对美元的坚挺走势,对出口不利。而机遇体现在,我国浮法玻璃产品的成本优势依然存在;深加工玻璃有出口潜力。
(3)原燃材料价格及成本变化趋势。
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我国原油和油品价格逐渐与国际接轨,能源成本压力不但不会减轻,反而会进一步加重;纯碱行业透露,2006年国内总资源量预计1560万吨左右,总消费量预计1490万吨左右,产销基本平衡,产略大于销。为此预测2006年纯碱价格变动不大;由于重油价格上涨,致使“燃油线”成本将继续上升,采用其他燃料的生产线成本相对较低。
(4)新增产能情况。
今年1~6月份我国新建成投产10条浮法玻璃生产线,新增产能2609万重箱,下半年还有10余条在建生产线,总计产能预计2500余万重箱。
通过新一轮发展,行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到目前为止优质浮法和特殊品种可占到总能力的1/4左右;区域布局更趋合理,原产能短缺的广东、四川和西北地区,加快了发展速度,产能明显提高。广东地区由原来4条浮法线1025万重箱生产能力,至 2006年年底可达13条浮法线4017万重箱;四川地区由原3条浮法线737万重箱,增至6条浮法线1817万重箱;西北地区由原3条浮法线554万重箱,增至11条浮法线2493万重箱。
综上所述,2006年平板玻璃市场需求增长率基本与2005年相当,略有下降;原燃材料成本继续升高;出口增速趋缓;新增产能处于较高水平,为此给平板玻璃企业带来困难和严峻挑战。
2006年结构调整目标,按照“十一五玻璃行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进行细分,目标为:
浮法玻璃比重达到86%;淘汰落后生产能力1000万重箱;优质浮法与特殊品种比例达到27%;玻璃深加工率达28%;综合能耗下降4%;玻璃熔窑排放的烟气达到国家《工业窑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二级标准的要求;大集团建设有明显推进。
对策建议
(1)企业发展由规模扩张转向品种、质量,延长产业链,发展深加工,有效服务于“节能建筑”。
针对目前市场需求增速趋缓和新增产能过多的情况,企业发展的重点应放在品种和质量上,改变以往追求规模、数量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以质量效益增长带动行业发展。提倡少新建,尤其是不新建无特色的普通浮法线,以多改造、多并购的方式求得发展。重点发展优质浮法和特殊品种,尽量避开过度竞争的中低端市场,实施差异经营,多生产个性化、技术含量高和高附加值的品种。根据国际成功经验,我国浮法玻璃企业发展应从单一浮法的“专业化”战略,转向“价值链向上下游延伸的纵向一体化战略”,不断提高自用深加工玻璃的比例,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节能型玻璃产品———中空玻璃、Low-E玻璃、太阳能产业用玻璃等广泛应用,满足“节能建筑”的要求。按照国家“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北方严寒和寒冷地区及四大直辖市,应实现节能65%的要求。为此只有使用Low-E中空玻璃,才能达到规定的能效指标,节能玻璃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促进大企业战略联盟和大集团发展。
从近期行业发展趋势看,国外大公司和行业外投资机构逐步进入我国玻璃行业,不断扩大其市场占有。国内玻璃企业的重组正面临国际资本、各类投资机构及一批优势企业集团多方面的竞争,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向和谁主沉浮,值得关注。
为了从根本上规范市场竞争,提高行业经济运行效果,强化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企业重组、联合是必然趋势。行业分散,不但规模效益差、成本高,研发能力不足,而且导致市场的无序竞争和出口价格的混乱,并造成国外“反倾销”等不良后果。
目前市场需求减缓,正是企业调整经营方式,进行联合重组和结构调整的良好时机。按照市场原则,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扭带实施兼并重组,不断提高行业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力争全行业形成10余家大型企业集团,促进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3)促进玻璃熔窑节能降耗。
玻璃工业属典型的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又是与建筑节能紧密相关的行业,我国“十一五”节能20%是规划目标中最重要的约束型指标。当前由于重油大幅涨价,燃料成本占到50%以上,企业已不堪重负,节约能耗迫在眉睫。我国平板玻璃年能源消耗量约800万吨标煤,平均单耗为7800KJ/kg玻璃液,比国际平均水平高20%,比国际先进水平高30%以上,节能潜力巨大。
目前,我国玻璃行业节能的有效途径:
一是淘汰落后工艺和实施熔窑规模大型化。除强化能源的日常管理以外,调整工艺结构十分重要。目前平拉法(含格法)较浮法玻璃能耗高出一倍以上,每年多耗煤约100万吨;近10年来我国玻璃行业,由于淘汰部分落后工艺和浮法生产线规模逐步扩大(从430吨/日提高到510吨/日)为节能降耗发挥了重要作用。平均综合能耗由1995年的28.44公斤标煤/重箱,降低到2005年的19.66公斤标煤/重箱,下降了30%.为此淘汰落后工艺和实施熔窑规模大型化是节能的重要途径。
二是富氧燃烧与全氧燃烧技术。目前利用保护气制备过程中的氧气,在1号或0号小炉实施富氧燃烧,较为简易可行,约节能5%以上。
三是玻璃熔窑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在冶金、水泥等行业已有多年较成熟的余热发电经验,玻璃熔窑同样具有相当数量的450℃~550℃废气要排放,且余热资源稳定。经过技术转化创新,根据玻璃熔窑工艺特点,将熔窑余热转化为电能是完全可能的,并将电力回用于玻璃生产,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目标。可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以500吨/日规模的浮法线为例,据测算可具有1000KW的发电能力,可满足生产线自身近40%用电,节能8%左右。
四是促进废旧碎玻璃的回收利用。目前浮法厂自身碎玻璃已实现回收利用;但流散在社会上的碎玻璃每年约200万吨~300万吨,未能有效利用。造成资源和能源的浪费。经验表明熔化过程中每增加10%碎玻璃,可节能3.5%.因此,在保证质量的前题下,应最大限度地促进废旧碎玻璃的回收利用。
下一篇:建筑专家陈祥福:以自主创新促进建筑节能 |
中国幕墙网热点导读
www.alwindoor.com
相关文章
|
- 论坛热帖
- 最新产品
- 展会快递